污水处理设备咨询电话:15163691266
咨询电话

— 新闻中心 —

联系我们/ CONTACT US
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15163691266
kaiyuntiyu

邮箱:vip@sdsqhb.com

手机:15163691266

电话:15163691266

地址: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龙海路6号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资讯

解码江北制造“含科量”

来源:kaiyuntiyu 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28 15:17:39

  近日,非常关注的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奖揭晓,江北新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3家企业项目获奖,分别为“复杂海洋环境自主感知与精细化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”“时速160公里复兴号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研制及产业化”“典型工业恶臭气体强化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”。

  实现高精度水下探测的无人船、可穿越高原的动车组列车、让化工排放异味不复存在的高科技装备……在智能制造产业园,这些登榜项目,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个“含科量”颇高的产品。全力推进研产贯通,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,制造一线展现新活力。

  在宁静的淮河安徽怀远段,一条长约1米的荧光绿色小船在水面上自由穿梭。突然,它遇到了一片密集的水上树林,小船驶入其中,瞬间消失不见。此时,岸上的技术人员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屏幕观察到,小船正依照既定的路径穿越这片树林,其灵活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水生生物。

  这是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iBoat BSA智能无人测量船,无人船搭载的单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作业,让河势变化尽在掌握。分析河势变化规律,便可为河流的治理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支持。

  在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内,一排来自南京几所高校,标识着“研究生工作站”“教学实践基地”“优质就业基地”等字样的铜牌格外醒目。

  “近年来,我们与高校存在广泛且深入的合作,这样的合作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”中海达海洋公司产品总监宋宝雄介绍,如河海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等,都与企业有着在研发、人才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。

  在中海达此次获得科技奖的合作单位中,亦有河海大学在内的三所高校。其中,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黄浩乾团队,关于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的研发成果,就被应用在项目之中。

  “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以‘用’为导向,才能打造出市场所认可的高品质产品。”宋宝雄解释道,高校团队专注于“研”,企业则提供“产”的平台,将技术成果嵌入到自己的产品之中,进行持续的客户验证测试。这种合作模式在中海达已发展得相当成熟。

  曾经,中海达主攻的水下测量领域几乎被海外产品垄断。如今,致力“实现高端水下测量国产化”的中海达,专攻导航定位技术、水下声呐技术、无人平台技术等研发创新,产品已应用于“五湖四海”,成为国产高端水下探测装备的新势力,成功进军海外市场。

  坚持自主创新,全力发展“化工环保”关键技术,正是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南工环境”)一直在做的事。“我们始终站在化工产业的需求端搞研发,边研发边应用,持续创新迭代,所以非常容易应用。”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、首席专家徐炎华介绍,南工环境是一家高科技学科型公司,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化工、生物、环境及安全等优势学科组建而成。

  化工产业是支撑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产业,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基础原材料和产品。而“绿色化工”则是全球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潮流。简言之,处理好化工生产“三废”(废气、废水、固废),才能让化工产业走向可持续。

  南工环境此次获奖的“典型工业恶臭气体强化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”,已在化工企业中得到成熟应用。

  数年前,南京一家化工企业因“异味”长期被周围居民投诉,苦不堪言,当地也一度研究是否让企业搬离。在有关部门的引荐下,企业邀请南工环境前去“问诊”。徐炎华带领团队进行一番实地调查之后,对异味问题开出诊断书,从源头控制、过程提升以及末端深度净化全流程,进行梳理、摸排、提升。最终,采用南工环境自主研发的分子裂解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
  长江上游,三江之畔,一片生态湿地水草丰茂,那是四川五粮液集团的尾水生态湿地工程。“我们用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,帮企业实现了三个污水厂同步升级改造,并与他们联手打造了尾水生态湿地工程。”徐炎华说。

  沿长江顺流而下,都有南工环境“化工环保”技术的印迹,从四川五粮液集团、湖北新冶钢,到安徽池州化工园,再到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、扬州化工园等。南工环境已成为全国几十个工业园区、数百家企业的“环保管家”。

  前不久,南工环境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“废盐热化学处理无害化及资源化成套装置”,在宿迁市宿豫区生态环境产业园顺利投产运营。

  该项目已被认定为江苏省“绿岛”项目。其不仅可有效解决精细化工企业产生的废盐出路问题,还能解决离子膜烧碱新增产能的原料问题,助力氯碱行业走向“绿碱”,同时推动了精细化工和氯碱两大行业技术升级。这家学科型公司,为“绿色化工”再添重要一笔。

  自今年7月12日,一列列白绿相间的复兴号动车组驶进西南大地,那是由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CR200J-D型复兴号动车组。而就在一年前,这一车型从青海省省会西宁站驶出,开始运行,世界上海拔最高、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郑重进入动车时代。

  中车浦镇科技管理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与以往车型相比,这款“高原版”复兴号动车组,在动力供应、耐紫外线、耐低温等方面做了优化升级,车体的气密性、防尘性也更强,能够很好地应对高海拔、多隧道、大坡道等环境状况。

  “终端产品的每一次创新,都是一次产业变革,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。”该负责人说,一组列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,会涉及材料、焊接、电力、机械等诸多技术领域,每个环节都要创新,才能成就出关键技术、核心软件都自主可控的“复兴号”。

  这家“百年大厂”,始终是带动轨道产业链创新的先行者。近年来,中车浦镇持续投入,先后建成转向架构架焊接等5条智能化产线,不断将自动化、智能化的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;推进重点系统研发并应用,一体化智慧列车运行系统、多网融合、多系统融合技术探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;国内首创永磁直驱转向架成功研制并实现装车,核心部件生产能力逐步的提升……

  此前,中车浦镇公司的“地铁车辆”入选了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榜单,凭借高度轻量化、模块化、智能化、舒适性等特点,其设计与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。这背后,是二十余年的持续创新突破。

  “事实上,此次获奖的三家企业,此前都曾多次获得省级、行业级,甚至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类奖项。”江北新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今后,在江北新区“四大行动”引领下,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还将全力推进“研产贯通”,助力企业让更多“研”的成果顺利在“产”中应用,不断的提高制造“含科量”,激发发展新动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新闻中心